特别专题

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多少真,多少假?(下)

发布时间:2018-05-29 点击数:3217

摘要

 

AI面临硬软两大难题,决定了本轮其可能企及的巅峰状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也将遭遇发展极限及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而当下更重在国家战略与商业模式选择。

说明: C:\Users\vince\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33d07d308952a2a2b498a52794b8b4df.jpg

 

人工智能颠覆能力的前提

鉴于国家战略、政策不断加持,AI“高烧不退,备受资本市场热捧。

 

然而,究其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受制于硬软两大难题。

是指芯片材料革命。

目前的弱人工智能阶段分为三大阶段: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场景驱动阶段,当下处于技术驱动阶段。

 

此阶段,数据量、运算力和算法模型是决定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三大基石,也是各大巨头角力的三大山头。

 

其中算力是制约人工智能成还是成的基础硬件——芯片(类似于人类大脑的容量),拥有超强算力兼具低能耗的芯片是步入AI时代的前提。如果用刀来比喻芯片,通用处理器(CPU)好比一把瑞士军刀,人工智能时代好比要拿刀来切肉,瑞士军刀可以拿来用,但它并非是为切肉设计的,所以效果并非最好。因此,需要专门打造一把切肉的刀,这把刀既要方便切肉,又要方便剁骨头,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信息时代的CPU已无法支撑智能时代,新的通用芯片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和入场券,芯片不突破,算法和应用再优秀,不可能真正成功

 

当前,各国竞相以不同技术路线抢占这个制高点,竞争日趋白热化。轻松碾压苹果的华为全球首款 AI手机芯片麒麟970,其背后原创的低调的技术赋能者寒武纪近日宣布,未来18个月将推出两款采用16纳米制程的商用智能芯片,接下来挑战7纳米至5纳米制程,而目前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商业量产规格是是10纳米制程。

 

研发领域的争夺更为激烈。上海一家企业刚刚宣布掌握5纳米技术,仅两周后IBM也宣布制造出了5纳米芯片。现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团队也尝试着使用纳米碳管和二硫化钼将晶体管制程缩减到1纳米。此外,理论上推导若以石墨烯为载体安置晶体管,可将处理器的运行频率几何级数提升。

 

终极瓶颈将卡在材料上,业内普遍预计2020年,芯片可发展到7纳米规格,这已近硅晶极限,再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慢、难度越来越大,业内甚至有一代制程一代神的说法,材料革命程度将直接决定AI产业发展高度。

是意识的自我认识。

换言之,即在人类自己都没搞清楚意识形成机理背景下,晶体管支撑的人工智能能否出现自我意识,继而替代人类?

 

现在媒体有意把人工智能刻画得无所不能,引发人工智能恐惧症,一些耸人听闻的预测,如“30年后孩子们将无业可就、无商可务未来1015年,50%的人将失去工作等甚嚣尘上,仿佛人工智能将很快全面超越人类,替代人类。

 

其逻辑是: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了上百万年,狩猎文明时期长达几十万年、农耕文明上万年、工业经济二三百年,而IT经济仅几十年,现在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迭代时间将更短。

 

然而,真正的颠覆不是靠缩短时间跨度,而是靠生活、生产、交换方式的根本颠覆。人工智能并没有在生活、生产、交换方式中带来划时代的根本性变化,人类直到今天基本都是在改造世界,还未被人工智能所改造。

 

因此,人类被改造这一历史使命不可能在人工智能的产业逻辑上来完成。另外,从技术层面而言,人类算法如果走不出数学,人工智能就很难替代人类大脑。

说明: C:\Users\vince\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c2ce66459538e828997bfc8e780b958b.jpg

 

人工智能阶段性可达到的高度

上述两大难题,决定了本轮AI狂潮可能达到的巅峰状态。

一是体能自动化

弱人工智能时代,其学习能力,尚无法达到人类的一般理解能力,只能通过体能自动化,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如去年双十一采用物流机器人智能分拣系统,替代人类部分体力劳动与简单脑力劳动,未来类似人工智能将以更完善、更高级的形态大量涌现,取代无需复杂逻辑与创造力的工作,包括新闻、金融、法律等的基础性工作。

 

二是数据化与无人化

前面提到的人工智能三大基石中,除芯片外,数据量与算法模型领域,大数据作为新经济时代的燃料,完全数据化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相对更平等的机会,谁率先与互联网相融合,从大数据金矿中发现暗藏的规律,谁就将抢得先机,而自动驾驶系统与物联网是算法蛋糕中大佬们争抢的焦点。

 

三是感官自动化

人工智能尚处于感官阶段,即涉及眼耳鼻舌身阶段,凡是靠感官进行劳动的,几乎都将是人工智能大显身手的领域。

说明: C:\Users\vince\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89be0fef12f17682d1b522617a7bd875.jpg

 

曲线发展的必然

黄雀在后截胡

尽管目前看来,人工智能产业大风起兮云飞扬,前景一片光明,但正如一切新产业一样,都将面临发展的极限及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

首先,没有一个产业(尤其是新经济领域)可以直线式发展,螺旋式上升、进二退一,甚至半路戛然而止,被衍生出的新产业半道截杀,从此走向另一条道路,却是常态。

 

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并以为这将是永恒,却常常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仅在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诸多技术今天会嚣张到如此地步。

 

而这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手机替代PC的同时,其实就预示着互联网将从有线走向无线,及建基于新经济平台的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既是传承,亦是创新,缘起于PC载体并不代表互联网就将锁死在PC端上。AI产业同样难以一条路走到黑。

其次,生命经济的超越与替代。

人工智能在飞速进化,却并未达到生理、心理境界,未来这部分将由生命经济、生物经济所覆盖。人类生命、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也在争分夺秒地大步向前,从未停歇。

 

未来,生命技术不仅可创造出超高智商、超长寿命的新人类,还可实现人机融合,人类自身将被彻底颠覆。

 

最后,真正的世纪大颠覆,是从人类改造世界到人类自我被改造。以是观之,说人工智能将完全替代人类,仅从技术与产业角度,也有托大之嫌。

说明: C:\Users\vince\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b31e6d9022bb3f06b8fe5fd6612cfeb5.jpg

 

理想很丰满

现实有点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的地位仍不可动摇。《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分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核心产业规模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核心产业规模5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5年,理论、技术和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创新中心,核心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超10万亿元。

 

国家战略层面显然雄心勃勃,2020年要进入世界第一方阵,2025年部分领域世界领先,2030年全面领先。

 

目前,巨量资本争先恐后地下注人工智能,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异常火爆的发展势头,但熊熊欲火却支撑不了冷酷的现实。

 

一般而言,行业发展经历三大阶段,即理论突破、技术突破、应用突破,三个阶段之间可能隔着一个年代。以石墨烯为例,差不多十年前理论突破,但没有一个年代无法实现技术突破与定性,从技术突破到应用突破还需耗费大约十年左右。

 

人工智能产业规律大致如此。作为显而易见的风口,目前有三大商业模式:

 

衍生型

 

典型的如谷歌、亚马逊、BAT等纷纷涉足人工智能领域,这些企业财大气粗、资金雄厚、技术领先,同时又拥有最主流的客户流量、黏性与大数据。这是相对靠谱的商业模式,前提是要有条件。

 

介入型

 

大风来了,大家一哄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个坑再说,无论来自哪个行业,有没有条件都要上。当然,最后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大潮退去,裸泳者自现。

 

股市概念型

 

采取曲线救国方式,在资本市场拼命炒作相关概念,利用媒体煽风点火,渲染气氛,从而达到分享风口红利的目的。

 

客观上,不同企业可在三个突破阶段采用不同方式参与,中小企业集中在技术突破、应用突破之间排兵布阵,特大型企业可在理论突破、技术突破中介入,如与重点科研院所联合,先期介入,红利将更为丰厚。